人物简介
从理赔台前的锱铢必较
到创业路上的筚路蓝缕
他用行动搭建桥梁,用爱心温暖人心
在香江与珠江的涛声里
他将社区服务与回馈家乡融合
一路走来,皆是穗港连心的华章
写就的不仅是创业历程,更是大湾区融合的注脚
01
精耕保险,促进湾区融合
黄超华先生在2005年考取澳大利亚保险师资格后,便在保险行业深耕,先后在汇丰、渣打等银行担任高净值客户经理。用专业知识解决如车辆剐蹭、财产纠纷、投资方案等实际问题。在他看来,保险不仅是产品,更是“用法律与实操结合的社会责任”。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霍启刚先生支持黄超华先生参选
从业20年,黄超华先生始终强调专业不可替代。他熟读保险法、商法,却更注重将理论转化为高效服务。“客户需要的是解决方案,而非法律条文。”在银行服务高净值客户时,他常面临复杂需求:如何做到快速理赔、财产损失的权责界定。这些经历让他提炼出行业的核心价值——用专业性简化流程,用服务性赢得信任。
对比内地与香港在保险行业的区别,他认为两地在监管、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了两地在保险业务上的不同特点。“内地的保险容易买但难理赔(易进难出),而香港的保险则门槛较高,监管严格(难进易出)。这背后既有文化差异的影响,也与两地的法律体系、监管机制有关。”
黄超华先生在广东省第一届“中体杯”拳王争霸赛发布会上发言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保险创新示范区的建设,黄超华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示范区的关键在于解决法规不统一的问题。“在大湾区中心购买的保险产品,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认证机制,就像保税区一样。同时,两地的保险法也需要进一步协调,以适应大湾区的发展需求。”
面对大湾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黄超华先生提出了“保险+法律”的综合解决方案。“年金类产品是养老规划的核心工具,通过定期给付确保晚年生活质量。”此外,黄超华先生还倡导保险行业与律师合作,为家庭提供遗产规划、信托设立等一站式服务。“‘平安纸’和家族信托不仅能实现财产保值增值,更能避免遗产纠纷,让财富传承更有温度。”
黄超华先生(左一)出席活动并与立法会议员姚柏良先生、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陈勇先生、原全国政协委员彭长纬先生、区议员柯创盛先生合影
观察到马拉松赛事中频发的猝死意外,他也提出建议:参赛者需持健康证明并购买小额人寿保险,形成赛事保障基金。“若发生意外,基金可赔付;若无事故,资金可滚动用于后续活动。许多体育赛事缺乏风险意识,而保险能成为安全网。”
这种跨界思维源于他对政策的敏锐洞察。对于国家近年推动商业保险与社保互补,黄超华先生认为,保险业在此类政策中扮演着资源调配与风险兜底的角色。
02
跨界体育,把握行业脉动
谈及职业转向的初衷,黄超华先生坦言,金融从业经历让他接触了大量上市公司数据,而2008年奥运会的体育板块分析成为关键转折点。“那些数据让我意识到,体育不仅能以事业形式存在,更可以成为规模化、商业化的产业。”他解释道。不同于强调社会效益的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的核心在于经济效益的挖掘,这一特性与他擅长的商业逻辑不谋而合。
黄超华先生出席香港广州社团总会春茗活动时合影
在黄超华先生看来,体育产业与其他行业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强互补性。“许多行业以竞争为主导,而体育产业却能通过联动上下游资源创造共赢。”
他列举了三大核心价值:首先,体育产业对GDP的贡献潜力巨大。以美国为例,其体育产业规模常年位居国民经济前列,而中国若加速发展,有望复制这一增长路径;其次,体育产业能有效解决就业问题,例如吸纳退役运动员、带动赛事运营、场馆管理等关联岗位;第三,体育产业的结构属性契合国家战略——其主体属于第三产业,与国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高度一致。
两届柔道奥运金牌得主冼东妹女士主礼粤港柔道交流邀请赛2023时合影
与此同时,黄超华先生柔道专业运动员出身的背景也为其转型埋下伏笔。他坦言:“对体育项目的热爱,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将情怀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正是这种数据理性与体育情怀的结合,推动他投身于体育产业化探索。
黄超华先生出席荃湾历届区议员联谊会活动时合影
2015年全国两会召开之后,多项政策导向让黄超华先生坚定了投身体育产业的决心。他认为,体育事业往往更注重社会效益,而体育产业则必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是,黄超华先生决定投身于文化和体育产业。2017年,他正式创立了公司,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创业之路。
黄超华先生在国家行政学院学习结业后留影
创业初期,黄超华先生和团队面临着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多重困难。但他们并未因此而退缩,而是四处奔走筹集资金,同时积极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时刻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灵活调整战略方向。
黄超华先生参加上海浦东干部学院举办的“十三五”期间两地体育交流与合作研讨班结业时留影
他解释说,体育产业不能简单地追求短期利益,而需要注重长远发展和内在潜力的挖掘。公司专注于体育领域业务,主要包括开设体育培训中心、招募并培训教练及探索体育教学项目。
黄超华先生参加留学生交流会活动时合影
由于市场变化及政策调整对培训班行业的冲击,公司的上市计划受到阻碍,但目前更多地参与到了香港与内地交流活动中,经营模式也从单一的体育转向了多元化的贸易。对他而言,保持诚信、顺应时势,便是企业最可靠的生存之道。
03
服务湾区,架桥穗港双地
从香港荃湾到广州荔湾,黄超华先生用实际行动谱写着双城联动的乐章。
黄超华先生出席南九龙狮子会创会49周年活动时合影
初中时便与社区服务结缘,大学毕业后更扎根基层服务逾二十年,黄超华先生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深入血脉。谈及荃湾近年变迁,他感慨良多:新屋苑拔地而起,人口激增,社区配套却显滞后——从交通拥堵、医疗资源紧张,到治安隐患增加与环境压力加剧,皆需以长远眼光统筹革新。在黄超华先生看来,社区服务是珍贵且必要的。“它能够解决居民的实际问题,提升社区的整体福祉。”
黄超华先生探访社区居民并送上福袋
他坚信,区议员在社区中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能够连接居民和相关部门,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帮助。通过社区服务,人们可以建立起互信和互助的关系,这对于社区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
黄超华先生出席澳门荔湾联谊会乙巳年春茗时合影
2023年,黄超华先生参选了荃湾区区议员,虽然未如愿当选,但他为社区服务的意愿却初心如磐。“事业和社区服务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通过为社区服务,我结交了更多的朋友,建立了更广泛的人脉,这对于我的事业发展也是有帮助的。”他笑着说。
此外,黄超华先生对家乡广州荔湾的情感深厚,五岁移居香港前,他常在广州荔湾湖嬉戏,这份乡情成为他投身家乡建设的动力。
黄超华先生出席香港侦探总会第三届就职典礼时合影
2021年,黄超华先生开始担任广州市荔湾区政协委员。作为政协委员,他积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他参与荔湾区政协组织的调研视察活动,为区域产业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老旧物业提质增效等建言献策,助力荔湾高质量发展。同时,他关注民生热点,通过提案、社情民意收集等方式,为社区建设、公共设施优化等贡献力量,体现了政协委员的责任担当。
此外,作为香港荔湾社团联会骨干,黄超华先生长期致力于促进粤港交流。他倡导亲身体验,希望能够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年轻一代跳出偏见,感受两地发展的脉搏。每年,他都会组织粤港青少年交流活动,带领近300名学生赴内地参访。他特别提到带香港学生参观广州塔的经历:“‘小蛮腰’的防风设计、消防系统,都是实实在在的科技。孩子们亲眼看到广州街道的整洁、社区的烟火气,无不感慨万千,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国民教育。”
黄超华先生在活动现场接受媒体访问
十多年间,他参与活动超百场,包括疫情中的“送暖行动”、实习计划等。最令他自豪的,是见证交流活动的延续性:“许多十年前参与活动的孩子,如今已成为活动中的教练。”自2011年启动的粤港青少年交流活动,即便疫情期间中断三年,仍坚持举办了七届。“每次几台大巴往返,两地青年共同竞技,这样的互动比任何宣传都有效。”
广州荔湾区作为“千年商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小吃。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速,一些传统的文化和小吃正在逐渐消失。他认为,这不仅是一种文化的损失,更是一种历史的遗忘。因此,他积极投身于文化传承的工作中去,通过组织文化交流活动、推广传统小吃等方式,努力保留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身为湾区赤子,黄超华先生脚踏社区沃土。最令人动容的,是他以赤子之心架起粤港交流的桥梁——当香港少年在广州塔触摸珠江脉动,当湾区青年在参访路上共话复兴梦想,他用行动诠释着“血脉相连”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