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庞浩林的社交平台,十条动态中有八条是张槎青年商会的视频,另外两条是关注张槎针织产业的动态新闻。作为“中国针织名镇”的商会,张槎青商会自带针织产业的基因;作为一个“织二代”,担任张槎街道总商会常务副会长的佛山市新东鄱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庞浩林,也有一个张槎针织的“复兴梦”。
作为新东鄱纺织的接班人,庞浩林带着海外求学的视野,接手父辈打拼的事业,从改造生产线到推动产业综合体建设,庞浩林以“主人翁”意识,凝聚起一帮“织二代”,在传承与革新间寻找平衡,为张槎针织产业的崛起注入新动能。
庞浩林的接班故事,要从2009年说起。彼时,拥有数学经济学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他,从海外学成归国后,直接加入了父亲庞成发创立的新东鄱纺织。
“我是很传统的80后,不可能说父母在中国养老,我自己在国外定居,我觉得我应该要陪在他们身边尽一份孝心。”庞浩林说,“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思想,让他的接班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不过,他的接班路并不顺利,当时正值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制造业,企业发展面临内外双压的局面。在外部,国际市场专业化、细分化趋势加速,传统代工模式难以为继;在内部,企业以纱线产销为主,技术附加值低,亟须突破创新瓶颈。
靠父亲那代人“只要埋头干就能活下去”的逻辑去打拼,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我们这代人必须回答‘怎么活下去’。”庞浩林说,“也是在这个行业受到很大冲击的时候,我才觉得我真正爱上了这个产业,非常想要把这个事情做好。”
庞浩林的经历不仅是个人职业选择的结果,更映射了中国制造业从规模扩张向技术驱动升级的时代轨迹。从子承父业到使命觉醒后,庞浩林开始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实践。
2013年参加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对庞浩林的影响尤为重要。置身于汇聚全球针织前沿技术的展会现场,他目睹高科技的面料及其背后“八年磨一剑”的匠心精神。于是,他在2014年成立了专门的研发团队来开发高附加值的新品。
凭借着亲肤性更强、质感更高级、材质可降解的一系列高性能纺织产品,新东鄱在行业内站稳脚跟。如今从张槎走出去的纱线,几乎一半都是出自新东鄱。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在,庞浩林也将目光投向了人工智能。“针织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成本很高,我现在也在探索通过AI提升生产效率,我父亲也很支持。”他说,年轻企业家非常乐于拥抱新技术,他希望通过AI技术,实现生产流程的智能化改造,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提升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为传统纺织业注入科技活力,推动行业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迈进。
作为一个从小耳濡目染、对张槎针织有着极深感情的青年企业家,庞浩林的野心并不止于将自己的企业做好。“‘张槎针织’四个字已经注册了商标,但是一直尘封在柜子里,我们年轻的一代企业家都希望能够将其作为一个全新的联合IP打出来。”他说,张槎青商会成为一个支点。
通过张槎青商会及其背后的短视频平台,发动企业家每天拍摄30秒探厂视频,庞浩林串联起一众青年企业家,大家群策群力,共同谋划产业升级的蓝图。他们频繁开展交流活动,分析行业痛点,探索合作机遇,希望借助集体的智慧与力量,让“张槎针织”品牌重新焕发生机。
在另一个实体平台——佛山针织创新大厦,庞浩林也在规划着一个全新的张槎针织生态。这座11层的综合体里,有品牌展示厅、共享直播基地,免费为中小企业提供平台。“只要你有品牌的衣服,拿过来我们帮你直播带货。”庞浩林说,相关的商协会也会入驻,未来还要打造张槎针织博物馆,将张槎的文化融入张槎针织的IP中。
庞浩林深知,产业生态的重构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而在推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政企之间的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这促使他开始深入思考政企如何打破固有模式,实现协同发展。
“不管有没有政策支持,我们都要做这件事,只是说有政策的话,我们会更好地用好这个资源去推动产业发展。”庞浩林说,“比如以旧换新,为什么不能将服装行业也纳入其中?大家穿旧了的衣服,可以拿到我们这里换新,协会遴选一些优质的品牌参与进来,以服装消费市场带动整个张槎针织产业的市场活跃度。”
在庞浩林看来,佛山常住人口已突破900万,这本身就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如果能够深度挖掘本地消费需求,将这900多万消费者转化为品牌用户,不仅能实现高效的内循环,也为品牌扎根市场、夯实基础提供了绝佳契机。
庞浩林的探索,不仅是个人与企业的突围,更是佛山传统产业转型的缩影。他用创新思维打破行业桎梏,以科技赋能传统工艺,证明了古老产业同样能焕发新生。在时代浪潮中,还有无数“庞浩林”正在崛起,他们携手共进,让传统产业的转型之路越走越宽,为行业未来勾勒出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