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胞湾区平台(qiao.4008828703.cn)欢迎您!
头条  >  粤港澳  >  【香港女性风采】陈绮珊博士:社会情怀盈满腔身体力行向未来
【香港女性风采】陈绮珊博士:社会情怀盈满腔身体力行向未来
2025年02月14日 11:47   浏览:149   来源:侨胞湾区头条


人物介绍



陈绮珊博士,现任香港安全健康师学会主席、国际城市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ACUUS) 青年团体联席主席、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CIB) W112建筑文化工作委员会联合协调员、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总部发展局规划地政科上诉审裁团成员、香港职业安全健康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香港大学房地产与建筑系助理教授、测量系理学士课程总监、博士生导师。









着眼建筑行业,心有社会情怀。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社会实践,陈绮珊博士无一不在讲述着建筑安全与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行业之中,她将建筑安全视为己任,以提升建筑安全为目标步步前行;在课堂之上,她以实践结合理论,尽心竭力培养新一代有志青年。经过了疫情的冲击,见证了艰难之下人们的负重前行,她的信念更加坚定,一心为青年教育、为建筑行业更好的未来而夙兴夜寐,力学笃行。


1


心怀行业使命,关注建筑安全


现代高楼拔地而起,构建起城市的骨架,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蕴含了无数建筑工人挥洒的汗水、经年的奋斗和努力。城市的繁华触目可及,但背后拼搏于建筑前线的工人却总是容易被遗忘,对此,陈绮珊博士心怀诸多遗憾。


“建筑工人是社会的建设者,他们理应安全健康地回家。”正是抱着这样的初心,陈绮珊博士决定投入于建筑健康方向的学术研究,希望为改变善行业安全出一份力。


研究之中,她看到了更加残酷的数据。据了解,香港曾有过在一年内发生建筑意外死亡人数高达三十次的记录。除了客观的安全隐患,身处建筑行业的精神压力也造就过很多悲剧,在国外关于建筑健康的研究文献中也曾多次提到建筑工人自杀比例较高的现象。这些悲剧都彰显了对于建筑行业缺乏关注的现状,也更坚定了陈绮珊博士促进建筑行业安全与健康发展的信念。她说:“其实很多事故都可以防范于未然,如果在前期的工程阶段就把安全因素考虑进去,那麽很多悲剧都不会发生。现时行业建筑设计安全的应用与接受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为了参与提升建筑安全与健康的实践,找到更大的平台发挥自己的专业影响力,陈绮珊博士加入了安全健康师学会。这是一个以促进安全及健康管理为目标的机构,它致力于促进公营、私营及非政府机构内从事安全和健康专业人士的专业发展。安全健康师学会以会员制的形式,通过专业化课程面向成员组织培训,以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带动建筑安全和健康行动的实践。她介绍说:“作为安全健康师学会成员,我们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因为在建筑行业,可能一些公司乃至于工人自己都缺乏安全意识,又或者未重视施工过程中将面临的风险,这就更需要我们去进行专业知识的分享。”


2019年,陈绮珊博士接任了安全健康师学会主席,但相继而来的是反反复复的疫情。交流活动难以正常进行,在此甚至不得不被搁置,这些都为刚接任主席不久的她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她说:“在进入学会之后,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建筑行业还有很多隐患亟需解决,我们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避免更多意外的发生,进一步保障建筑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所以这些活动不能因为疫情就完全搁置,我们一直都在摸索更好的办法。”为此,她借助网络平台组织在线的业界交流会,以实现学会与时俱进的目标;在课程设置上,他们搭建起在线课程设计与课程考核的平台,让学员通过网络平台学习、交流,并透过简单的考核,认证学员的参与。


此外,对于疫情期间线下的活动安排,她同样不曾松懈。疫情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在工地上很多防疫措施更是难以落实到位。当陈绮珊博士看到建筑工人因限令被迫蹲在路边吃饭的新闻,立马意识到其中的疫情传播隐患,于是联系了一些前线的建筑公司开展讲座,借此平台一起分享最佳实践并商讨解决办法。她希望以专业知识的分享为建筑工人争取更好的保障,“讲座之后,我也收到很多正向反馈,这都让我很感动。虽然我们安全健康师学会并没有直接身处建筑场地,但是通过专业知识的分享,我们也可以带动一些改善建筑安全和健康方面的实践,尤其在疫情期间。”


疫情带来了最艰巨的挑战,但同样彰显出守望相助、迎难而上的精神。如今疫情过后,留下来的除了创伤,也有疫情期间大家所学习到的珍贵知识,以及更加坚定的奋斗精神和信念。目前,陈绮珊博士正在计划筹备更多社会性的项目与活动,通过与其他协会合作、邀请国内外专家等方式分享更多知识与经验,以此作为工具,为建筑行业的安全与健康继续保驾护航。


据悉,除了安全健康师学会,陈绮珊博士还同时担任着国际建筑研究与创新理事会(CIB)建筑文化的工作委员会联合协调员、国际城市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ACUUS) 青年团体联席主席等职务,在不同的平台上为改变人们对建筑行业的刻板印象、促进建筑行业规范健康发展而献出自己的力量。


2


教学之上实践先行,

培养建筑行业人才


作为香港大学房地产与建筑系助理教授、测量学理学士课程总监和博士生导师,陈绮珊博士兼顾校园内外双线平台,在校外以安全健康师学会等平台,为建筑行业发展奉献力量;在校内则一直立身三尺讲台,通过传统与数码化(如虚拟现实)授课方式的结合为建筑行业培养更多的人才。在与学生的交流与培养之上,她也有着自己的心得和期望。


陈绮珊博士说:“希望学生不仅能通过学习掌握理论知识,更能不断培养自己的管理思维和远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常规理论教学,她更注重学生实用技能和领导力层面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课程通过“工作坊”的设计,将真实案例引入学习范围,比如早年中环街道翻新,课程就曾以此作为案例,让同学们为项目作出不同的分析并提供发展及管理建议。


此外,陈绮珊博士还设计了很多学习专题,通过小组讨论、演说与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她说:“当学生毕业后走进社会,开始接触一些项目,沟通协作是解决问题最重要的途径,所以,我们的学生在毕业之前的每周也会有小组讨论的机会,这对于他们的表达及协作能力是很好的训练。”高标准的要求奠定了优秀的基础,在她以实践为先,重视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无疑能在真正投身建筑工作之后显得更加从容。


高标准的教学要求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保障,但与时俱进的相处方法更是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成就感的重要途径。对比从前,新时代的学生有更强烈的自我意识与自尊自强的心态,因此,陈绮珊博士面向学生以引导为主,采取了更加温和的教学方式。于学生而言,她是他们的老师,更是他们的朋友。除了学业上的问题,生活上的一些重大事情同学们也会与她分享,对此,陈绮珊博士欣慰地说:“我也很庆幸能得到他们的信任。”


3


立足发展新时代,德育建设同等重要


香港大学校训为“明德格物”,它出自于《礼记·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而这句格言,也是陈绮珊博士对于新时代教育深切的期待。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为香港发展带来了更大机遇,于商业层面,很多企业或者专业团体都在寻找新的商机;于学术层面,香港协同内地的很多交流计划也在筹备开展。此时,带领香港青年融入大湾区建设也是一大趋势。但作为反修例风波的亲历者,看到很多青年深陷其中,陈绮珊博士十分感慨,也提出了对于青年德育建设的呼吁。


“近年,很多人才在‘格物’方面,求知识、求创新都做得很好,但是在‘明德’上却未有很深的认识。实际上明德才是格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她语重心长地说。


2019年的反修例风波,大学作为教育阵地首当其冲,看到学生教育、生活各方面受到的冲击,她深感痛心。但动乱之中更能见到平时被隐于人海的责任感与爱国情,很多长辈站出来分享中国近代发展的历史、表达爱国爱港的情感,都让她深受感动。但传承爱国爱港、以德为先的精神,交好时代的接力棒已是当务之急,对此,她有感而发:“没有国,何以成家,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爱国意识。部分港人就是缺乏了国教,才会被迷惑,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对年轻人的德育和引导。”


如今社会发展,我们的思想早已不局限于一时一地,在爱国主义的基础之上,更有着世界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诉求。陈绮珊博士解释道:“所谓‘明德’,是希望继承中华民族传统德行,完善并彰显内在修养并且推己及人,奉献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尽管要真正实现我们所期望的“大同社会”仍有很长的距离,但“明德格物”的精神代代相传,我们才能离这样的长远目标越来越近。

头条号
侨胞湾区头条
介绍
推荐头条